赞歌百科 手机版

热门标签:

塑料制品有哪些缺点(一文详细解释7种塑料的缺点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23 10:20:40    

"让我们一起来拒用塑胶杯!......塑料杯燃烧时会释放苯乙烯,这种毒素我们称为“环境荷尔蒙”,也就是它的化学结构很像人体内的荷尔蒙结构。”

“一旦食入后,人体的健康会深受威胁,比如癌症发病增加、性器官变小等等。”

这段话是曾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则消息,大意是叙述长期使用塑胶杯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;且因这种塑胶杯无法回收,所以可能在丢弃、燃烧后导致环境污染,因此呼吁大家一起拒用塑胶杯。但是塑胶杯真的有如此大的毒害吗?

虽然塑胶制品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产品,但一般人恐怕对此类产品之特性及可能的健康危害并不十分清楚,因此特别在此加以探讨。

一、PET (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)

塑胶回收代码1号者为PET,也就是俗称的塑料瓶。PET最初的用途是作为人造纤维等,在1976年才用于容器。PET质量轻、韧性佳(可抗一般之酸硷、溶剂、及刮伤等,且在约250℃时才会分解)、携带及使用方便,加上不透气、不挥发,因此除原有之衣物、帆布等用途外,广泛地被用于各种容器的制造。PET通常为无色透明(有时会有颜色),圆的瓶身下方会有一圆点,瓶身无接缝,为其外观上的特征。

PET一般无口服毒性。根据动物实验,大白鼠及狗口服10%的PET或加热之PET共90天后,并未产生任何毒性。大老鼠喂食每公斤体重10克之PET萃取液,亦无毒性症状。皮肤接触PET,除物理性伤害外,亦无任何毒性。PET之微细粉尘,在动物可能导致急性的肺部发炎及肉芽组织增生;但一般的PET制品并不至于引起此种毒性。

有极少数个案报告,指出含PET材质的人工植入物,可能会致癌,且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植入之PET材质本身孔隙太小有关;但一般而言,PET并不会增加罹癌的机会。PET颗粒在动物实验,亦无明显的细胞毒性。

PET燃烧后,主要产生一氧化碳及乙醛;另外还可能产生甲烷、乙烯、及少量的苯。事实上,纯PET在燃烧后,并不太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。

二、HDPE (高密度聚乙烯)

PE为生活上应用最广的塑胶材质,一般可分为高密度(HDPE,又可分为支链及直链两类)及低密度(LDPE,直链)两种。HDPE较LDPE熔点高(约85-110℃)、硬度大,且在室温下更耐各种腐蚀性液体之侵蚀,因此常被用于制造塑胶袋、软片盒、厨具、电池外壳、食用油之容器等;目前市面上可见之塑胶袋及各种半透明或不透明之塑胶瓶,几乎都是PE材质。PE多半呈半透明或不透明,手感似腊,揉搓时会有沙沙声。

HDPE一般无口服毒性。根据动物实验,小白鼠每公斤体重口服2.5克尚未稳定或已呈稳定状态的HDPE粉末,并未产生毒性。即使在极高浓度下,大白鼠也仅产生可逆性的肝脏伤害(如肝脂肪增加)。至于猪只喂食20%切碎之PE共65-77天后,并无胃肠之副作用。另外动物喂食PE萃取溶液16-19个月后,也仅有轻微而暂时的体重变化。

PE本身并不会增加罹癌的机会。以往虽曾有报告显示,置于人体的PE产品(如部份子宫内避孕器),可能会增加罹癌机会,且三角型者较五角型者或环状者易导致癌症;但由于罹癌机会与形状,而非PE材质本身有关,因此应是物理因素所导致的癌症,且此种作用可能与一种细胞酵素的活性增加有关。

PE燃烧后,主要产生一氧化碳;在少数情况下,也可能产生甲醛、酮类、脂肪酸、甲烷、及乙烷等物质。一般而言,纯PE在燃烧后,亦不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。

三、PVC (聚氯乙烯)

PVC材质发明相当早,因其在加工及可塑性上之优异性,故使用很普遍。PVC透气性高,多用于非食品方面,如橡胶替代品、电线、水管、雨衣、建材塑胶薄膜、医疗器材、及点滴袋等(常加入塑化剂以增加其可塑性)。食品容器主要用于盛装矿泉水。PVC延烧性差,在阳光或长期曝晒下会褪色。圆的PVC瓶底部为一直线,为其与PET之差别。PVC用力折会有白痕。

PVC本身为聚合物,一般而言并无毒性。但其粉尘,有少数报告指出,可能会增加工作人员罹患尘肺的机率。至于氯乙烯单体,除了在高浓度下可以导致麻醉作用外,在暴露的工人,也有小概率被导致肢端骨骼溶解症及亚急性肝伤害与纤维化。

PVC聚合物本身,并不会增加罹癌的机会,但单体在暴露的工人身上,已被证实会引起人体肝脏的恶性血管肿瘤。至于氯乙烯单体是否会增加罹患其他癌症之机会,目前仍不清楚。

PVC聚合物燃烧后,可能产生氯乙烯单体、盐酸、光气 、戴奥辛等具致癌性或呼吸道刺激之物质,但其对空气污染之影响究竟如何,目前仍不十分清楚。

四、LDPE (低密度聚乙烯)

LDPE主要被用于制造包装食物、衣物、一般消费物品之塑胶袋及塑胶膜,若不加色料多呈半透明,像牛奶瓶、软片盒等。LDPE制成的塑胶袋较柔软,揉搓时不会有沙沙声。外包装塑胶软膜,软而易撕者为LDPE,较脆而硬者为PVC或底下将介绍的PP材质。有关LDPE之毒性与对环境的可能影响,请参考前述HDPE的资料。

五、PP (聚丙烯)

PP材质韧性佳(可抗酸硷)、耐热(熔点约165℃),因此亦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中。PP之若干物理性能与机械性质较PE为佳,因此制瓶商常以PE制造瓶身,然后以PP制造瓶盖或其他需较大强度的部份,或直接以PP制瓶。PP也可以再加上玻璃纤维等物质以强化其韧性。

常见用途如豆(米)浆瓶、布丁盒、垃圾桶、水桶、洗衣袋(槽)、地毯、渔具、针筒、防护衣物、汽车或电器制品等。乡下一般“办桌”用的红色塑胶碗及盛装微波食品的塑胶容器,也是PP材质。PP之硬度较PE为高,且表面有光泽,为其与PE之不同。

PP一般无口服毒性。根据动物实验,小老鼠每公斤体重口服8克的PP,并未产生毒性。老鼠喂食PP萃取液15个月,亦无毒性症状。即使在极高浓度、喂食2年后,大老鼠也无症状(狗每公斤体重喂食1克PP,两年后亦无症状)。

PP并不会增加罹癌的机会。置于人体的PP产品,其致癌机会与前述之PE产品类似;至于PP的缝线,在动物实验中,则较会导致纤维组织增生。另外有一项针对PP作业厂员工与大肠直肠癌的研究显示,PP的暴露,并未被发现会增加罹癌的机会。

PP燃烧后之毒性产物,亦类似PE。一般而言,纯PP在燃烧后,不太会导致空气污染。

六、PS (聚苯乙烯)

PS吸水性低,且安定性佳,主要用于建材、玩具、文具、厨具、镶衬(如冰箱内衬)等。未发泡的PS用于食品容器,如布丁盒、优酪乳、外带饮料杯等。发泡后的PS,则广泛用于一次性使用餐具,如部份泡面碗、冰淇淋及蛋糕盒等。未发泡的PS,轻折会有白痕,以手即可撕裂。

PS一般无口服毒性。根据动物实验,大老鼠口服4%的PS,并未产生毒性。至于动物喂食5%的PS及少量之苯乙烯单体,亦无明显毒性。另一动物实验中,大白鼠喂食每公升含0.2毫克之苯乙烯11个月后,行为及外观并无明显变化,但解剖时肝、肾、及胃之结缔组织有反应性增生,但其意义为何仍不清楚。吸入或皮肤接触聚苯乙烯,一般不会产生毒性;其粉尘或微粒则可能引起呼吸道或眼睛之刺激。

相较于PS之低或无毒性,苯乙烯在高浓度下会导致呼吸道、黏膜、及皮肤的刺激。劳工长期暴露苯乙烯,也有导致肝脏、胰脏、及神经损伤之报告。PS并不会增加罹癌的机会(致癌机会类似前述之PE)。至于苯乙烯对于动物或人体虽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化,但截至目前为止,并无充份证据显示苯乙烯会增加人类罹患癌症、畸胎、或流产的机率。

近二十年来几项针对苯乙烯暴露劳工所作的研究,绝大部份并未发现苯乙烯与癌症,特别是血液或淋巴之癌症(如白血病)有关(仅一项研究指出苯乙烯可能与乳癌有关)。苯乙烯亦曾被报告可能会增加女性体内泌乳激素及生长激素之分泌,但对性腺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并无影响。此外,苯乙烯被认为有可能是所谓的“环境荷尔蒙”,会影响人体产生雄性雌化等异状;但去年日本的研究报告却显示,苯乙烯并不具女性荷蒙尔的活性。

PS在自然环境下,较PE或PP难分解;而一般使用状态下之PS塑胶杯,其模拟日常使用状况下之萃取物,在动物实验亦无导致女性荷尔蒙活性增加之现象。PS燃烧后之毒性产物,主要为苯乙烯、苯、及一氧化碳,另外尚可能产生甲苯、甲烷、乙烯等。

七、其他

其他塑胶制品,因种类繁多,回收上较困难,但目前环保署的政策是全面回收上述各类塑胶制品。

根据以上的介绍,可以了解所谓的6号塑胶杯,在一般的使用状况下,事实上并不会导致癌症。此外,苯乙烯的毒性虽然较大,但目前亦无充份证据显示它与所谓的“环境荷尔蒙”有关,因此在使用塑胶杯时,并不须过于惊慌。

事实上,不论是那一种塑胶产品,都各有其优缺点,且对于日常生活也确有相当助益,很难完全不使用。但因塑胶制品在自然状态下,的确很难分解,且部份产品在燃烧后,也确实可能产生有毒气体或致癌物。因此如何减少这类产品对环境污染最重要的课题,应该是适当的使用各类塑胶制品,避免过量使用,且在使用后积极作好回收处理的工作,而非以讹传讹,拒用某类产品。